身为律师的宋海佳提醒创业者堵上各种事务中的漏洞 法律上多“保健”少“手术”
“创业牛导”开栏语
他们中有不少是成功的企业家,抑或是金融、法律、咨询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于对创业孵化工作的支持和热爱,加入了“创业导师”这份公益事业,用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阅历为创业者传道解惑。
自2008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在全国率先探索创业导师工作以来,这支队伍已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如今的108人,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全市6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需求量来说,导师的人数还远远不够。本报从今天起讲述其中几位“创业牛导”的故事,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打官司,找律师。不过,宋海佳却是一位经常劝人别打官司的律师。作为一名创业导师,他对创业者最多的忠告是:与“上医治未病”同理,企业应在平时就注意法律“保健”,堵上各种事务中的法律漏洞,就能避免打官司这样的“大手术”。因为,一打官司,即便维护了企业利益,也会大伤元气尤其对于尚在襁褓中的创业企业而言,甚至会就此夭折。
“成家”前先谈好“分家”
宋海佳是一名专攻公司法和税法的律师,自己创办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专注的客户就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所以,为孵化器、创业园区中的创业企业做法律指导,十分得心应手。
用“懵懂”来形容创业企业对于法律的认识,绝不为过。作为创业导师,宋海佳曾接手过一家创业企业的官司。“他们为对方提供服务,没留下任何书面证据;给对方送去设备,却没要收据。在对方翻脸不认账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连维权的底牌都没有。”他说,如果正式开庭,这几位年轻创业者几乎没有胜算,那场官司宋海佳通过庭外和解保住了创业者的利益。
创业企业对税法的运用更加懵懂。少交税,每个企业都想。但极少有企业能用对、用足政策。宋海佳认为,科技企业与其动“歪脑筋”,还不如好好钻研政策。他曾碰到过一家科技企业,每年研发费用高达上亿,却不知道“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的政策。他和他的团队在15个工作日里,帮他们整理账目,完成了申报工作,当年就省下上千万的税费。
创业企业更多的法律危机来自内部,也就是合伙人之间的矛盾。宋海佳喜欢用婚姻来打比方:大家合资创办企业,好比组成一个家庭,随着时间推移,有的人想离开,有的人想进来,家产怎么分配?有人生了外心,有了“外遇”,家庭利益如何维护?
“就像结婚一样,很多年轻人怀着爱情,一头扎了进去,却忽略了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宋海佳说,一旦遇上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最后不得不上法庭,于是一个官司接着一个官司,等官司打完了,企业也玩完了。“我看到过曾经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我面前吵到砸杯子、扔文件夹。”于是,他每次给创业企业做法律辅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成家”前,先谈好“分家”。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吉利,或是伤面子。理顺了这些法律关系,于人可以好聚好散,于企业则能顺利成长。
导师是一种双赢模式
宋海佳这个创业导师当得很认真。自2009年以来,仅他个人为各园区管理人员和创业者进行的专题讲座就有78场,授课企业多达3820家。他还随上海创业导师团,远赴新疆,为当地创业企业授课。三年来,他自己掏腰包180万元,累计出版12期《新法人》杂志,每期1.5万册,免费送给园区企业。
作为律师,他的收费标准是每小时至少1500元,但他每年都要投入40多个工作日,为创业企业免费服务。如今,他一对一辅导的企业有7家,每个月他至少和这些创业者进行一次面谈或通电话。一开始,这些创业者很腼腆,总感觉不好意思麻烦大律师。他就主动提醒他们一些通常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告诉他们公司在法律上要常做“体检”,保持健康。
其实,宋海佳很喜欢做创业导师的感觉。他说,当自己以律师身份出现时,对方更倾向于利益的计算和考虑,但当自己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出现,则更容易与创业者拉近距离,结下友谊。“这让我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一个中小型科技企业在法律上的需求,也更能赢得创业者的信任。”他认为,这是一种双赢模式。的确,一些企业走出孵化器后,就将企业的法律事务外包给了宋海佳的事务所。
最近,他正准备出版一本书《合伙人》。这本200多万字的作品,是他和他的团队用他们实际经手的案例,编写出的一本普及读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创业者最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以及解决之道。他说,做创业导师很有味道,值得认真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美妆门户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